根据《山东农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与成果培育管理办法》(山农大校字〔2024〕11号)和《关于开展2025年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的通知》(教通字〔2025〕5号)要求,经个人申报、学院(部门)推荐、专家评审,共评出2025年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5项(见附件),现予以公示。
公示期为2025年4月3日至4月5日。公示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如对评选结果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反映至教务处。由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人姓名和电话;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工作单位和电话。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人:贺文娜,电话:8246130,地址:1号楼416室
附件:2025年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拟获奖名单
教务处
2025年4月3日
附件
2025年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拟获奖名单
序号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获奖 |
1 | 基于工农交叉、多元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应用 | 刘传孝、冯竟竟、周波、王少杰、尹航、赵武、王学勇、尹儿琴、张大龙、张坤强 | 特等奖 |
2 | “多元化协同·学训创贯通”的“智农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王志军、孙永香、杨晓霞、郭旭超、兰鹏、贺文娜、张大健、李媛媛、曹耀鹏、徐鹏民 | 特等奖 |
3 | 现代畜牧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三融三共、四段四互”贯通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赵鹏、姜世金、商营利、李显耀、彭福田、冯竟竟、李琳娜、潘广臣、黄坚毅、战琨友 | 特等奖 |
4 | “四个依托 三融三促”以赛促学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创新和实践 | 殷子惠、冯国营、潘广臣、冯竟竟、姜芳、纪春景、李妥、刘希山 | 特等奖 |
5 | 需求导向、数智赋能、三维融合:农科基础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 张丽丽、徐静、王艳芳、万福贤 时伟杰、张大健、史庆华、尚鹏鹏 张元红、侯芹 | 特等奖 |
6 | “学术引领、资源驱动、多元融合”农林高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列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实践 | 苏英华、张宪省、张杰道、张数鑫、白吉刚、王芳、王琛、高峥、朱常香、刘红梅 | 特等奖 |
7 | 目标引领、过程赋能、产教融合驱动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李成亮、刘之广、诸葛玉平、刘艳、刘艳丽、崔秀敏、冯浩杰、曲兆鸣、郑文魁 | 特等奖 |
8 | 园艺专业“两段式、双导师、项目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李媛媛、彭福田、张大龙、吕艳辉、段巧红、冯竟竟、孙兆东 | 特等奖 |
9 | “学生中心、需求导向、协同育人”的公费农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薛超彬、刘敏、彭福田、原雪峰、冯竟竟、王庆材、吕夏毅、苏郡、李建、潘光香 | 特等奖 |
10 | “三平台、三结合”农林高校美育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 柳涛、贾鹏、张荣国、逯海勇、张冰、刘璐、张晓未、苏向东、胡琦、黄鸽、苑娟 | 特等奖 |
11 | “数智引领·情怀筑基·产权活化”《中华农耕文明》课程三体融合创新实践 | 高国金、王帆、徐婷婷、杨瑞、丁燕燕、张荣波、刘晓东、朱琳、李杰 | 特等奖 |
12 | “2432”新农科人才实践育人模式构建 | 王群、谢芝馨、纪春景、李建、张大健、田梦霞、苏誉、李文杰 | 特等奖 |
13 | 三阶递进·四融驱动·五育并举:农林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刘治国、刘伟、许增博、姚舜禹、丁文、杜兆斌、黄帅、孔超 | 特等奖 |
14 | “理实互促·智农并举·融合育人”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张志、周玉玺、崔丙群、高露、袁建华、杨永淼、吴金波、崔红、杨美丽、许甲强、李永珍、颜彦、霍德鑫、尚秀丽 | 特等奖 |
15 | “四位一体、分类实施”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接玉玲、贾裕娇、张宁、刘琳、黄思华、杨歆歆、孔月、郭虹良、崔云、于军生、葛平俱 | 特等奖 |
16 | “三段四入·内外循环”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尹儿琴、冯竟竟、杜邦昊、钱淑香、赵武、刘仲秋、徐宗美、王萌 | 一等奖 |
17 | “德治智融·多元协同”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徐宣国、王毅、王帆、杨瑞、王秀鹃、聂玉霞、孙守相、武静、朱凌、王伟、刘晓东 | 一等奖 |
18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五有”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李晓燕、张方爱、李波、李国锋、侯爱萍、刘世超、刘超、张耘凡 | 一等奖 |
19 | 新农科教育背景下动物科学领域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张桂国、许盈、赵鹏、刘鹏、李显耀、许安然、郭翠华、曲瑶 | 一等奖 |
20 | “学科交融·思政铸魂·数字赋能”—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高峰、孙丰伟、张红、王永刚 、厉桂华、吕刚、马超、丛晓燕、赵文丽、曹学成 | 一等奖 |
21 | 《土壤污染修复》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 | 王金花、王军、娄燕宏、朱鲁生、刘真真、杜仲坤、王兰君 | 一等奖 |
22 | 基于“产科教融合”平台,以“双创四驱”模式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 谷淑波、宋雪皎、郭启芳、仵允锋、王磊、张吉旺、王宏伟、鲍印广、石玉、尹昌美 | 一等奖 |
23 | “一融合两制度三提升”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翟红华、李棠、吕新博、李玲、李月娥、洒焕、王文菁、朱晓星、王延娇、梁晖、张琪 | 一等奖 |
24 | 理念引领、内容为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同四融”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张庆伟、李国锋、安宝洋、于奇、刘成成、蔡威熙、刘友田、刘洪仁、马军民 | 一等奖 |
25 | “数智融合·三阶递进”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马宁、周玉玺、崔丙群、李芳、刘群、王洪生、齐清、殷桂堂、 安康、刘建华、贾铖、陈金兰、张印鹏、李妥 | 一等奖 |
26 | “思政引领、科教同行、数智赋能”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 侯芹、张丽丽、王艳芳、时爱菊、张元红、李怡靖、徐兴良 | 一等奖 |
27 | “数智赋能 技用赛新 以文载道”地方农林高校数学专业课程改革创新实践 | 于瑞林、孙莉、潘浩、孔德洲、 冯 巍、周忠国、田大东、刘梦良、王韵、王学蕾 | 一等奖 |
28 | 中德合作办学经贸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 肖秋生、许晓云、马景辉、徐洋、聂姝琪、吕晓婷、李哲、李昌昊、邱若龙 | 一等奖 |
29 | 双元耦合、三阶递进、多维协同-中德合作办学德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 | 吕晓婷、刘甜甜、肖秋生、许晓云、陈丹宇、马景辉、张会、李哲、钟杰 | 一等奖 |
30 | 农工交叉·三融三联:农工融合型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邹楠、刘峰、原雪峰、丁新华、薛超彬、刘敏、李洋、慕卫、李北兴、王恒智 | 一等奖 |
31 | “四维融合·铸魂育人”党建引领下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 于艳、李伟、李桂东、王婵、刘琳、葛晓帅、张平、司艳辉、苏明珍、李洁 | 二等奖 |
32 | 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融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 周长安、史庆华、马旭、刘鑫、张开兴、郭晶、赵秀艳 | 二等奖 |
33 | 农业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三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高明、王金星、宋月鹏、尹玖龙、郭晶、宋健、狄敬国、张观山、李玉道、王庆、李启瑞 | 二等奖 |
34 | “思政引领、科教融合、竞赛赋能”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李丽芳、戴莉、韩峰、侯芹、时伟杰、范海、解加卓、王艳芳、张元红、李艳 | 二等奖 |
35 | 服务“双碳战略”的生态学课程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李传荣、赵明月、周继磊、刘兵、李坤、范克欣、张刘东、赵然、王年、陈大风 | 二等奖 |
36 | “化学+”学科交叉理念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与应用 | 解加卓、徐静、张丽丽、张坤、王传军、姚媛媛、王文涛、时伟杰、张元红 | 二等奖 |
37 | 地方高校逻辑学课程“三四三三”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 朱凌、孙建迎、杨瑞、王伟、张阳 | 二等奖 |
38 |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解剖学“三阶四维”立体化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 邱建华、张晓、蔡玉梅、王刚、李宁、李超、马兰婷 | 二等奖 |
39 | “数智赋能、三维协同、理实互融”—面向新农科人才的《概率统计》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 | 刘彭、田祥、朱柘琍、李梅、王俊美 | 二等奖 |
40 | ‘产教创新融合’引领园艺学科人才创新创业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孙翠慧、胡大刚、李岩、冯明、张曼曼 | 二等奖 |
41 | 四维贯通 数字赋能:新工科视域下《摄影测量学》全链式协同育人体系研究 | 厉彦玲、丛康林、刘晓君、徐春旭、刘晓、郭鹏、宁立新、徐洪丽、耿霞 | 二等奖 |
42 | 数智引领·思政贯穿—国一流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 赵武、周波、霍拥军、王舒敏、李晓帆、尹儿琴 | 二等奖 |
43 |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虚实结合、三段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王树芸、张大健、韩秀兰、王群、毕建杰、梅显贵、杨猛、李玉婷 | 二等奖 |
44 | “新农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 孙晓勇、耿霞、武装、董卫、董晓亮 | 二等奖 |
45 | 以学生为中心,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虚实结合智慧教学模式探索 | 张婷婷、宋月鹏、刘平、张万枝、穆桂脂、周录英 | 二等奖 |